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文章為大家展示了Python中下劃線的含義都有什么,內(nèi)容簡明扼要并且容易理解,絕對能使你眼前一亮,通過這篇文章的詳細介紹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當涉及到變量和方法名稱時,單個下劃線前綴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含義。它是對程序員的一個提示-意味著Python社區(qū)一致認為它應該是什么意思,但程序的行為不受影響。
下劃線前綴的含義是告知其他程序員:以單個下劃線開頭的變量或方法僅供內(nèi)部使用。該約定在PEP8中有定義。
這不是Python強制規(guī)定的。Python不像Java那樣在"私有"和"公共"變量之間有很強的區(qū)別。這就像有人提出了一個小小的下劃線警告標志,說:
"嘿,這不是真的要成為類的公共接口的一部分。不去管它就好。"
看看下面的例子:
classTest:
def__init__(self):
self.foo=11
self._bar=23
如果你實例化此類,并嘗試訪問在__init__構造函數(shù)中定義的foo和_bar屬性,會發(fā)生什么情況?讓我們來看看:
>>>t=Test()
>>>t.foo
11
>>>t._bar
23
你會看到_bar中的單個下劃線并沒有阻止我們"進入"類并訪問該變量的值。
這是因為Python中的單個下劃線前綴僅僅是一個約定-至少相對于變量和方法名而言。
但是,前導下劃線的確會影響從模塊中導入名稱的方式。
假設你在一個名為my_module的模塊中有以下代碼:
#Thisismy_module.py:
defexternal_func():
return23
def_internal_func():
return42
現(xiàn)在,如果使用通配符從模塊中導入所有名稱,則Python不會導入帶有前導下劃線的名稱(除非模塊定義了覆蓋此行為的__all__列表):
>>>frommy_moduleimport*
>>>external_func()
23
>>>_internal_func()
NameError:"name'_internal_func'isnotdefined"
順便說一下,應該避免通配符導入,因為它們使名稱空間中存在哪些名稱不清楚。為了清楚起見,堅持常規(guī)導入更好。
與通配符導入不同,常規(guī)導入不受前導單個下劃線命名約定的影響:
>>>importmy_module
>>>my_module.external_func()
23
>>>my_module._internal_func()
42
我知道這一點可能有點令人困惑。如果你遵循PEP8推薦,避免通配符導入,那么你真正需要記住的只有這個:
單個下劃線是一個Python命名約定,表示這個名稱是供內(nèi)部使用的。它通常不由Python解釋器強制執(zhí)行,僅僅作為一種對程序員的提示。
有時候,一個變量的最合適的名稱已經(jīng)被一個關鍵字所占用。因此,像class或def這樣的名稱不能用作Python中的變量名稱。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附加一個下劃線來解決命名沖突:
>>>defmake_object(name,class):
SyntaxError:"invalidsyntax"
>>>defmake_object(name,class_):
...pass
總之,單個末尾下劃線(后綴)是一個約定,用來避免與Python關鍵字產(chǎn)生命名沖突。PEP8解釋了這個約定。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涉及的所有命名模式的含義,來自于已達成共識的約定。而對于以雙下劃線開頭的Python類的屬性(包括變量和方法),情況就有點不同了。
雙下劃線前綴會導致Python解釋器重寫屬性名稱,以避免子類中的命名沖突。
這也叫做名稱修飾(namemangling)-解釋器更改變量的名稱,以便在類被擴展的時候不容易產(chǎn)生沖突。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抽象。因此,我組合了一個小小的代碼示例來予以說明:
classTest:
def__init__(self):
self.foo=11
self._bar=23
self.__baz=23
讓我們用內(nèi)置的dir()函數(shù)來看看這個對象的屬性:
>>>t=Test()
>>>dir(t)
['_Test__baz','__class__','__delattr__','__dict__','__dir__',
'__doc__','__eq__','__format__','__ge__','__getattribute__',
'__gt__','__hash__','__init__','__le__','__lt__','__module__',
'__ne__','__new__','__reduce__','__reduce_ex__','__repr__',
'__setattr__','__sizeof__','__str__','__subclasshook__',
'__weakref__','_bar','foo']
以上是這個對象屬性的列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列表,并尋找我們的原始變量名稱foo,_bar和__baz-我保證你會注意到一些有趣的變化。
self.foo變量在屬性列表中顯示為未修改為foo。
self._bar的行為方式相同-它以_bar的形式顯示在類上。就像我之前說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前導下劃線僅僅是一個約定。給程序員一個提示而已。然而,對于self.__baz而言,情況看起來有點不同。當你在該列表中搜索__baz時,你會看不到有這個名字的變量。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看到此對象上有一個名為_Test__baz的屬性。這就是Python解釋器所做的名稱修飾。它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變量在子類中被重寫。
上述內(nèi)容就是Python中下劃線的含義都有什么,你們學到知識或技能了嗎?如果還想學到更多技能或者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yè)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fā)布的內(nèi)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jù),一經(jīng)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