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溫馨提示×

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密碼登錄×
登錄注冊×
其他方式登錄
點擊 登錄注冊 即表示同意《億速云用戶服務(wù)條款》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1-21 13:50:18 來源:億速云 閱讀:389 作者:小新 欄目: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詳細(xì)講解有關(guān)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小編覺得挺實用的,因此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可以有所收獲。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即橫向優(yōu)先遍歷,類似于二叉樹的按層遍歷。廣度優(yōu)先遍歷是從根結(jié)點開始沿著樹的寬度搜索遍歷,即按層次的去遍歷;從上往下對每一層依次訪問,在每層中,從左往右(或右往左)訪問結(jié)點,訪問完一層就進(jìn)入下一層,直到?jīng)]有結(jié)點可以訪問為止。

1.前言

和樹的遍歷類似,圖的遍歷也是從圖中某點出發(fā),然后按照某種方法對圖中所有頂點進(jìn)行訪問,且僅訪問一次。

但是圖的遍歷相對樹而言要更為復(fù)雜。因為圖中的任意頂點都可能與其他頂點相鄰,所以在圖的遍歷中必須記錄已被訪問的頂點,避免重復(fù)訪問。

根據(jù)搜索路徑的不同,我們可以將遍歷圖的方法分為兩種:廣度優(yōu)先搜索和深度優(yōu)先搜索。

2.圖的基本概念

2.1.無向圖和無向圖

頂點對(u,v)是無序的,即(u,v)和(v,u)是同一條邊。常用一對圓括號表示。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2-1-1 無向圖示例

頂點對<u,v>是有序的,它是指從頂點u到頂點 v的一條有向邊。其中u是有向邊的始點,v是有向邊的終點。常用一對尖括號表示。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2-1-2 有向圖示例

2.2.權(quán)和網(wǎng)

圖的每條邊上可能存在具有某種含義的數(shù)值,稱該數(shù)值為該邊上的權(quán)。而這種帶權(quán)的圖被稱為網(wǎng)。

2.3.連通圖與非連通圖

連通圖:在無向圖G中,從頂點v到頂點v'有路徑,則稱v和v'是聯(lián)通的。若圖中任意兩頂點v、v'∈V,v和v'之間均聯(lián)通,則稱G是連通圖。上述兩圖均為連通圖。

非連通圖:若無向圖G中,存在v和v'之間不連通,則稱G是非連通圖。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2-3 非連通圖示例

3.廣度優(yōu)先搜索

3.1.算法的基本思路

廣度優(yōu)先搜索類似于樹的層次遍歷過程。它需要借助一個隊列來實現(xiàn)。如圖2-1-1所示,要想遍歷從v0到v6的每一個頂點,我們可以設(shè)v0為第一層,v1、v2、v3為第二層,v4、v5為第三層,v6為第四層,再逐個遍歷每一層的每個頂點。

具體過程如下:

1.準(zhǔn)備工作:創(chuàng)建一個visited數(shù)組,用來記錄已被訪問過的頂點;創(chuàng)建一個隊列,用來存放每一層的頂點;初始化圖G。

2.從圖中的v0開始訪問,將的visited[v0]數(shù)組的值設(shè)置為true,同時將v0入隊。

3.只要隊列不空,則重復(fù)如下操作:

(1)隊頭頂點u出隊。

(2)依次檢查u的所有鄰接頂點w,若visited[w]的值為false,則訪問w,并將visited[w]置為true,同時將w入隊。

3.2.算法的實現(xiàn)過程

白色表示未被訪問,灰色表示即將訪問,黑色表示已訪問。

visited數(shù)組:0表示未訪問,1表示以訪問。

隊列:隊頭出元素,隊尾進(jìn)元素。

1.初始時全部頂點均未被訪問,visited數(shù)組初始化為0,隊列中沒有元素。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

2.即將訪問頂點v0。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2

3.訪問頂點v0,并置visited[0]的值為1,同時將v0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3

4.將v0出隊,訪問v0的鄰接點v2。判斷visited[2],因為visited[2]的值為0,訪問v2。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4

5.將visited[2]置為1,并將v2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5

6.訪問v0鄰接點v1。判斷visited[1],因為visited[1]的值為0,訪問v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6

7.將visited[1]置為0,并將v1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7

8.判斷visited[3],因為它的值為0,訪問v3。將visited[3]置為0,并將v3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8

9.v0的全部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完畢。將隊頭元素v2出隊,開始訪問v2的所有鄰接點。

開始訪問v2鄰接點v0,判斷visited[0],因為其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2鄰接點v4,判斷visited[4],因為其值為0,訪問v4,如下圖: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9

10.將visited[4]置為1,并將v4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0

11.v2的全部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完畢。將隊頭元素v1出隊,開始訪問v1的所有鄰接點。

開始訪問v1鄰接點v0,因為visited[0]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1鄰接點v4,因為visited[4]的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1鄰接點v5,因為visited[5]值為0,訪問v5,如下圖: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1

12.將visited[5]置為1,并將v5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2

13.v1的全部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完畢,將隊頭元素v3出隊,開始訪問v3的所有鄰接點。

開始訪問v3鄰接點v0,因為visited[0]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3鄰接點v5,因為visited[5]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3

14.v3的全部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完畢,將隊頭元素v4出隊,開始訪問v4的所有鄰接點。

開始訪問v4的鄰接點v2,因為visited[2]的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4的鄰接點v6,因為visited[6]的值為0,訪問v6,如下圖: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4

15.將visited[6]值為1,并將v6入隊。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5

16.v4的全部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完畢,將隊頭元素v5出隊,開始訪問v5的所有鄰接點。

開始訪問v5鄰接點v3,因為visited[3]的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5鄰接點v6,因為visited[6]的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6

17.v5的全部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完畢,將隊頭元素v6出隊,開始訪問v6的所有鄰接點。

開始訪問v6鄰接點v4,因為visited[4]的值為1,不進(jìn)行訪問。

繼續(xù)訪問v6鄰接點v5,因為visited[5]的值文1,不進(jìn)行訪問。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7

18.隊列為空,退出循環(huán),全部頂點均訪問完畢。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3-2-18

3.3具體代碼的實現(xiàn)
3.3.1用鄰接矩陣表示圖的廣度優(yōu)先搜索
/*一些量的定義*/
queue<char> q;				//定義一個隊列,使用庫函數(shù)queue
#define MVNum 100			//表示最大頂點個數(shù)
bool visited[MVNum];		        //定義一個visited數(shù)組,記錄已被訪問的頂點
/*鄰接矩陣存儲表示*/
typedef struct AMGraph
{
	char vexs[MVNum];            //頂點表
	int arcs[MVNum][MVNum];      //鄰接矩陣
	int vexnum, arcnum;          //當(dāng)前的頂點數(shù)和邊數(shù)
}
AMGraph;
/*找到頂點v的對應(yīng)下標(biāo)*/
int LocateVex(AMGraph &G, char v)
{
	int i;
	for (i = 0; i < G.vexnum; i++)
		if (G.vexs[i] == v)
			return i;
}
/*采用鄰接矩陣表示法,創(chuàng)建無向圖G*/
int CreateUDG_1(AMGraph &G)
{
	int i, j, k;
	char v1, v2;
	scanf("%d%d", &G.vexnum, &G.arcnum);	                //輸入總頂點數(shù),總邊數(shù)
	getchar();				   	        //獲取'\n’,防止其對之后的字符輸入造成影響
	for (i = 0; i < G.vexnum; i++)			
		scanf("%c", &G.vexs[i]);			//依次輸入點的信息
	for (i = 0; i < G.vexnum; i++)
		for (j = 0; j < G.vexnum; j++)
			G.arcs[i][j] = 0;			//初始化鄰接矩陣邊,0表示頂點i和j之間無邊
	for (k = 0; k < G.arcnum; k++)
	{
		getchar();
		scanf("%c%c", &v1, &v2);			//輸入一條邊依附的頂點
		i = LocateVex(G, v1);				//找到頂點i的下標(biāo)
		j = LocateVex(G, v2);				//找到頂點j的下標(biāo)
		G.arcs[i][j] = G.arcs[j][i] = 1;	        //1表示頂點i和j之間有邊,無向圖不區(qū)分方向
	}
	return 1;
}
/*采用鄰接矩陣表示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
void BFS_AM(AMGraph &G,char v0)
{
/*從v0元素開始訪問圖*/

	int u,i,v,w;
	v = LocateVex(G,v0);                            //找到v0對應(yīng)的下標(biāo)
	printf("%c ", v0);                              //打印v0
	visited[v] = 1;		                        //頂點v0已被訪問
	q.push(v0);			                //將v0入隊

	while (!q.empty())
	{
		u = q.front();				//將隊頭元素u出隊,開始訪問u的所有鄰接點
		v = LocateVex(G, u);			//得到頂點u的對應(yīng)下標(biāo)
		q.pop();				//將頂點u出隊
		for (i = 0; i < G.vexnum; i++)
		{
			w = G.vexs[i];
			if (G.arcs[v][i] && !visited[i])//頂點u和w間有邊,且頂點w未被訪問
			{
				printf("%c ", w);	//打印頂點w
				q.push(w);		//將頂點w入隊
				visited[i] = 1;		//頂點w已被訪問
			}
		}
	}
}
3.3.2用鄰接表表示圖的廣度優(yōu)先搜索
/*找到頂點對應(yīng)的下標(biāo)*/
int LocateVex(ALGraph &G, char v)
{
	int i;
	for (i = 0; i < G.vexnum; i++)
		if (v == G.vertices[i].data)
			return i;
}
/*鄰接表存儲表示*/
typedef struct ArcNode	        //邊結(jié)點
{
	int adjvex;		//該邊所指向的頂點的位置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條邊的指針
	int info;		//和邊相關(guān)的信息,如權(quán)值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exNode		//表頭結(jié)點
{
	char data;				
	ArcNode *firstarc;	//指向第一條依附該頂點的邊的指針
}VexNode,AdjList[MVNum];	//AbjList表示一個表頭結(jié)點表

typedef struct ALGraph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 arcnum;
}ALGraph;
/*采用鄰接表表示法,創(chuàng)建無向圖G*/
int CreateUDG_2(ALGraph &G)
{
	int i, j, k;
	char v1, v2;
	scanf("%d%d", &G.vexnum, &G.arcnum);	        //輸入總頂點數(shù),總邊數(shù)
	getchar();
	for (i = 0; i < G.vexnum; i++)			//輸入各頂點,構(gòu)造表頭結(jié)點表
	{
		scanf("%c", &G.vertices[i].data);	//輸入頂點值
		G.vertices[i].firstarc = NULL;		//初始化每個表頭結(jié)點的指針域為NULL
	}
	for (k = 0; k < G.arcnum; k++)			//輸入各邊,構(gòu)造鄰接表
	{
		getchar();
		scanf("%c%c", &v1, &v2);			//輸入一條邊依附的兩個頂點
		i = LocateVex(G, v1);				//找到頂點i的下標(biāo)
		j = LocateVex(G, v2);				//找到頂點j的下標(biāo)
		ArcNode *p1 = new ArcNode;			//創(chuàng)建一個邊結(jié)點*p1
		p1->adjvex = j;						//其鄰接點域為j
		p1->nextarc = G.vertices[i].firstarc; G.vertices[i].firstarc = p1; // 將新結(jié)點*p插入到頂點v1的邊表頭部
		ArcNode *p2 = new ArcNode;			//生成另一個對稱的新的表結(jié)點*p2
		p2->adjvex = i;
		p2->nextarc = G.vertices[j].firstarc;
		G.vertices[j].firstarc = p1;
	}
	return 1;
}
/*采用鄰接表表示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
void BFS_AL(ALGraph &G, char v0)
{
	int u,w,v;
	ArcNode *p;
	printf("%c ", v0);		                                        //打印頂點v0
	v = LocateVex(G, v0);	                                                //找到v0對應(yīng)的下標(biāo)
	visited[v] = 1;			                                        //頂點v0已被訪問
	q.push(v0);				                                //將頂點v0入隊
	while (!q.empty())
	{
		u = q.front();		                                        //將頂點元素u出隊,開始訪問u的所有鄰接點
		v = LocateVex(G, u);                                            //得到頂點u的對應(yīng)下標(biāo)
		q.pop();			//將頂點u出隊
		for (p = G.vertices[v].firstarc; p; p = p->nextarc)		//遍歷頂點u的鄰接點
		{
			w = p->adjvex;	
			if (!visited[w])	//頂點p未被訪問
			{
				printf("%c ", G.vertices[w].data);	        //打印頂點p
				visited[w] = 1;				        //頂點p已被訪問
				q.push(G.vertices[w].data);			//將頂點p入隊
			}
		}
	}
}
3.4.非聯(lián)通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的實現(xiàn)方法
/*廣度優(yōu)先搜索非連通圖*/
void BFSTraverse(AMGraph G)
{
	int v;
	for (v = 0; v < G.vexnum; v++)
		visited[v] = 0;							//將visited數(shù)組初始化
	for (v = 0; v < G.vexnum; v++)
		if (!visited[v]) BFS_AM(G, G.vexs[v]);	                        //對尚未訪問的頂點調(diào)用BFS
}

4.深度優(yōu)先搜索

4.1算法的基本思路

深度優(yōu)先搜索類似于樹的先序遍歷,具體過程如下:

準(zhǔn)備工作:創(chuàng)建一個visited數(shù)組,用于記錄所有被訪問過的頂點。

1.從圖中v0出發(fā),訪問v0。

2.找出v0的第一個未被訪問的鄰接點,訪問該頂點。以該頂點為新頂點,重復(fù)此步驟,直至剛訪問過的頂點沒有未被訪問的鄰接點為止。

3.返回前一個訪問過的仍有未被訪問鄰接點的頂點,繼續(xù)訪問該頂點的下一個未被訪問領(lǐng)接點。

4.重復(fù)2,3步驟,直至所有頂點均被訪問,搜索結(jié)束。

4.2算法的實現(xiàn)過程

1.初始時所有頂點均未被訪問,visited數(shù)組為空。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

2.即將訪問v0。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2

3.訪問v0,并將visited[0]的值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3

4.訪問v0的鄰接點v2,判斷visited[2],因其值為0,訪問v2。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4

5.將visited[2]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5

6.訪問v2的鄰接點v0,判斷visited[0],其值為1,不訪問。

繼續(xù)訪問v2的鄰接點v4,判斷visited[4],其值為0,訪問v4。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6

7.將visited[4]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7

8.訪問v4的鄰接點v1,判斷visited[1],其值為0,訪問v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8

9.將visited[1]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9

10.訪問v1的鄰接點v0,判斷visited[0],其值為1,不訪問。

繼續(xù)訪問v1的鄰接點v4,判斷visited[4],其值為1,不訪問。

繼續(xù)訪問v1的鄰接點v5,判讀visited[5],其值為0,訪問v5。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0

11.將visited[5]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1

12.訪問v5的鄰接點v1,判斷visited[1],其值為1,不訪問。

繼續(xù)訪問v5的鄰接點v3,判斷visited[3],其值為0,訪問v3。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2

13.將visited[1]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3

14.訪問v3的鄰接點v0,判斷visited[0],其值為1,不訪問。

繼續(xù)訪問v3的鄰接點v5,判斷visited[5],其值為1,不訪問。

v3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回溯到其上一個頂點v5,遍歷v5所有鄰接點。

訪問v5的鄰接點v6,判斷visited[6],其值為0,訪問v6。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4

15.將visited[6]置為1。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5

16.訪問v6的鄰接點v4,判斷visited[4],其值為1,不訪問。

訪問v6的鄰接點v5,判斷visited[5],其值為1,不訪問。

v6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回溯到其上一個頂點v5,遍歷v5剩余鄰接點。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6

17.v5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回溯到其上一個頂點v1。

v1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回溯到其上一個頂點v4,遍歷v4剩余鄰接點v6。

v4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回溯到其上一個頂點v2。

v2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回溯到其上一個頂點v1,遍歷v1剩余鄰接點v3。

v1所有鄰接點均已被訪問,搜索結(jié)束。

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

圖4-2-17

4.3具體代碼實現(xiàn)
4.3.1用鄰接矩陣表示圖的深度優(yōu)先搜索

鄰接矩陣的創(chuàng)建在上述已描述過,這里不再贅述

void DFS_AM(AMGraph &G, int v)
{
	int w;
	printf("%c ", G.vexs[v]);
	visited[v] = 1;
	for (w = 0; w < G.vexnum; w++)
		if (G.arcs[v][w]&&!visited[w]) //遞歸調(diào)用
			DFS_AM(G,w);
}
4.3.2用鄰接表表示圖的深度優(yōu)先搜素

鄰接表的創(chuàng)建在上述已描述過,這里不再贅述。

void DFS_AL(ALGraph &G, int v)
{
	int w;
	printf("%c ", G.vertices[v].data);
	visited[v] = 1;
	ArcNode *p = new ArcNode;
	p = G.vertices[v].firstarc;
	while (p)
	{
		w = p->adjvex;
		if (!visited[w]) DFS_AL(G, w);
		p = p->nextarc;
	}
}

關(guān)于“圖的廣度優(yōu)先遍歷算法類似于二叉樹的示例分析”這篇文章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以上內(nèi)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使各位可以學(xué)到更多知識,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向AI問一下細(xì)節(jié)

免責(zé)聲明:本站發(fā)布的內(nèi)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jìn)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一經(jīng)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