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溫馨提示×

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密碼登錄×
登錄注冊×
其他方式登錄
點擊 登錄注冊 即表示同意《億速云用戶服務條款》

iostat的研究和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29 02:27:15 來源:網(wǎng)絡 閱讀:484 作者:dpfrank 欄目:移動開發(fā)
為更好了解iostat的用法,正確的分析,系統(tǒng)IO瓶頸,找了些資料,做個小結(jié):
 
先是英文的:
So in order to use the linux performance tools you must first calibrat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ools to your systems "Steady Rate". This Steady Rate is when the math works. 1+1 must always = 2.

This is Queuing Theory from Little's Law (Google both).

The short and sweet is: Length = Arrival Rate * Wait

So a perfect example would be 'iostat -x 1 5' Take a sample and do the math.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184.00   15.00  126.00  240.00   2480.00     19.29       0.15         1.06     0.07   1.00
L=AWAIT
AR=r/s+w/s
W=SVCTM (NOTE THE DIFFERENCE!! SVCTM is in Milliseconds! So you must convert so all your units are the same!!!! THIS IS KEY!)

1.06 = (15+126)*.007

1.06= = .987

Variance = 6.9%

That's pretty close, but now change your observation window to see if you can get even more precise. 'iostat -x 2 5'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1.50        0.00   608.50    0.00    4880.00         8.02     40.64         57.75    0.60   36.55
 
57.75 = (0+608.5) * .60

57.75 = 36.51 (Not even worth calculating the variance since it's just way off.)

This means that your systems Steady Rate is 1 second intervals. Not all tools are alike, so each must be calibrated before being used to measure.
 
 
技術(shù)指標的中文意思:
rrqm/s:   每秒進行 merge 的讀操作數(shù)目。即 delta(rmerge)/s
wrqm/s:  每秒進行 merge 的寫操作數(shù)目。即 delta(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讀 I/O 設(shè)備次數(shù)。即 delta(rio)/s
w/s:         每秒完成的寫 I/O 設(shè)備次數(shù)。即 delta(wio)/s
rsec/s:    每秒讀扇區(qū)數(shù)。即 delta(rsect)/s
wsec/s:  每秒寫扇區(qū)數(shù)。即 delta(wsect)/s
rkB/s:      每秒讀K字節(jié)數(shù)。是 rsect/s 的一半,因為每扇區(qū)大小為512字節(jié)。(需要計算)
wkB/s:    每秒寫K字節(jié)數(shù)。是 wsect/s 的一半。(需要計算)
avgrq-sz: 平均每次設(shè)備I/O操作的數(shù)據(jù)大小 (扇區(qū))。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
avgqu-sz: 平均I/O隊列長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為aveq的單位為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設(shè)備I/O操作的等待時間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設(shè)備I/O操作的服務時間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用于 I/O 操作,或者說一秒中有多少時間 I/O 隊列是非空的。即 delta(use)/s/1000 (因為use的單位為毫秒)
 
 
引用他人博文:
如果 %util 接近 100%,說明產(chǎn)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tǒng)已經(jīng)滿負荷,該磁盤
可能存在瓶頸。
idle小于70% IO壓力就較大了,一般讀取速度有較多的wait.

同時可以結(jié)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參數(shù)(等待資源的進程數(shù))和wa參數(shù)(IO等待所占用的CPU時間的百分比,高過30%時IO壓力高)
另外 await 的參數(shù)也要多和 svctm 來參考。差的過高就一定有 IO 的問題。
avgqu-sz 也是個做 IO 調(diào)優(yōu)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個就是直接每次操作的數(shù)據(jù)的大小,如果次數(shù)多,但數(shù)據(jù)拿的小的話,其實 IO 也會很小.如果數(shù)據(jù)拿的大,才IO 的數(shù)據(jù)會高。也可以通過 avgqu-sz ×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講,讀定速度是這個來決定的。
 
 
 
另外還可以參考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為同時等待的請求的等待時間被重復計算了),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盤性能有關(guān),CPU/內(nèi)存的負荷也會對其有影響,請求過多也會間接導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決于服務時間(svctm) 以及 I/O 隊列的長度和 I/O 請求的發(fā)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較接近 await,說明 I/O 幾乎沒有等待時間;如果 await 遠大于 svctm,說明 I/O 隊列太長,應用得到的響應時間變慢,如果響應時間超過了用戶可以容許的范圍,這時可以考慮更換更快的磁盤,調(diào)整內(nèi)核 elevator 算法,優(yōu)化應用,或者升級 CPU。
隊列長度(avgqu-sz)也可作為衡量系統(tǒng) I/O 負荷的指標,但由于 avgqu-sz 是按照單位時間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間的 I/O 洪水。

  別人一個不錯的例子.(I/O 系統(tǒng) vs. 超市排隊)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超市排隊 checkout 時,怎么決定該去哪個交款臺呢? 首當是看排的隊人數(shù),5個人總比20人要快吧? 除了數(shù)人頭,我們也常??纯辞懊嫒速徺I的東西多少,如果前面有個采購了一星期食品的大媽,那么可以考慮換個隊排了。還有就是收銀員的速度了,如果碰上了連 錢都點不清楚的新手,那就有的等了。另外,時機也很重要,可能 5 分鐘前還人滿為患的收款臺,現(xiàn)在已是人去樓空,這時候交款可是很爽啊,當然,前提是那過去的 5 分鐘里所做的事情比排隊要有意義 (不過我還沒發(fā)現(xiàn)什么事情比排隊還無聊的)。
I/O 系統(tǒng)也和超市排隊有很多類似之處:
r/s+w/s 類似于交款人的總數(shù)
平均隊列長度(avgqu-sz)類似于單位時間里平均排隊人的個數(shù)
平均服務時間(svctm)類似于收銀員的收款速度
平均等待時間(await)類似于平均每人的等待時間
平均I/O數(shù)據(jù)(avgrq-sz)類似于平均每人所買的東西多少
I/O 操作率 (%util)類似于收款臺前有人排隊的時間比例。
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分析出 I/O 請求的模式,以及 I/O 的速度和響應時間。
下面是別人寫的這個參數(shù)輸出的分析
?
# iostat -x 1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16.24 0.00 4.31 79.4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dev/cciss/c0d0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上面的 iostat 輸出表明秒有 28.57 次設(shè)備 I/O 操作: 總IO(io)/s = r/s(讀) +w/s(寫) = 1.02+27.55 = 28.57 (次/秒) 其中寫操作占了主體 (w:r = 27:1)。
平均每次設(shè)備 I/O 操作只需要 5ms 就可以完成,但每個 I/O 請求卻需要等上 78ms,為什么? 因為發(fā)出的 I/O 請求太多 (每秒鐘約 29 個),假設(shè)這些請求是同時發(fā)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時間可以這樣計算:
平均等待時間 = 單個 I/O 服務時間 * ( 1 + 2 + … + 請求總數(shù)-1) / 請求總數(shù)
應用到上面的例子: 平均等待時間 = 5ms * (1+2+…+28)/29 = 70ms,和 iostat 給出的78ms 的平均等待時間很接近。這反過來表明 I/O 是同時發(fā)起的。
每秒發(fā)出的 I/O 請求很多 (約 29 個),平均隊列卻不長 (只有 2 個 左右),這表明這 29 個請求的到來并不均勻,大部分時間 I/O 是空閑的。
一秒中有 14.29% 的時間 I/O 隊列中是有請求的,也就是說,85.71% 的時間里 I/O 系統(tǒng)無事可做,所有 29 個 I/O 請求都在142毫秒之內(nèi)處理掉了。
delta(ruse+wuse)/delta(io) = await = 78.21 => delta(ruse+wuse)/s =78.21 * delta(io)/s = 78.21*28.57 = 2232.8,表明每秒內(nèi)的I/O請求總共需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隊列長度應為 2232.8ms/1000ms = 2.23,而 iostat 給出的平均隊列長度 (avgqu-sz) 卻為 22.35,為什么?! 因為 iostat 中有 bug,avgqu-sz 值應為 2.23,而不是 22.35。
向AI問一下細節(jié)

免責聲明:本站發(fā)布的內(nèi)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一經(jīng)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