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溫馨提示×

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密碼登錄×
登錄注冊×
其他方式登錄
點擊 登錄注冊 即表示同意《億速云用戶服務條款》

詳解webpack-dev-middleware 源碼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0-10-01 02:51:06 來源:腳本之家 閱讀:269 作者:政采云前端團隊 欄目:web開發(fā)

前言

Webpack 的使用目前已經是前端開發(fā)工程師必備技能之一。若是想在本地環(huán)境啟動一個開發(fā)服務,大家只需在 Webpack 的配置中,增加 devServer 的配置來啟動。devServer 配置的本質是 webpack-dev-server 這個包提供的功能,而 webpack-dev-middleware 則是這個包的底層依賴。

截至本文發(fā)表前,webpack-dev-middleware 的最新版本為 webpack-dev-middleware@3.7.2,本文的源碼來自于此版本。本文會講解 webpack-dev-middleware 的核心模塊實現,相信大家把這篇文章看完,再去閱讀源碼,會容易理解很多。

webpack-dev-middleware 是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如何使用這個包:

const wdm = require('webpack-dev-middleware');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webpackConf = require('./webapck.conf.js');
const compiler = webpack(webpackConf);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wdm(compiler));
app.listen(8080);

通過啟動一個 Express 服務,將 wdm(compiler) 的結果通過 app.use 方法注冊為 Express 服務的中間函數。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 wdm(compiler) 的執(zhí)行結果返回的是一個 express 的中間件。它作為一個容器,將 webpack 編譯后的文件存儲到內存中,然后在用戶訪問 express 服務時,將內存中對應的資源輸出返回。

為什么要使用 webpack-dev-middleware

熟悉 webpack 的同學都知道,webpack 可以通過watch mode 方式啟動,那為何我們不直接使用此方式來監(jiān)聽資源變化呢?答案就是,webpack 的 watch mode 雖然能監(jiān)聽文件的變更,并且自動打包,但是每次打包后的結果將會存儲到本地硬盤中,而 IO 操作是非常耗資源時間的,無法滿足本地開發(fā)調試需求。

而 webpack-dev-middleware 擁有以下幾點特性:

  • 以 watch mode 啟動 webpack,監(jiān)聽的資源一旦發(fā)生變更,便會自動編譯,生產最新的 bundle
  • 在編譯期間,停止提供舊版的 bundle 并且將請求延遲到最新的編譯結果完成之后
  • webpack 編譯后的資源會存儲在內存中,當用戶請求資源時,直接于內存中查找對應資源,減少去硬盤中查找的 IO 操作耗時

本文將主要圍繞這三個特性和主流程邏輯進行分析。

源碼解讀

讓我們先來看下 webpack-dev-middleware 的源碼目錄:

...
├── lib
│  ├── DevMiddlewareError.js
│  ├── index.js
│  ├── middleware.js
│  └── utils
│    ├── getFilenameFromUrl.js
│    ├── handleRangeHeaders.js
│    ├── index.js
│    ├── ready.js
│    ├── reporter.js
│    ├── setupHooks.js
│    ├── setupLogger.js
│    ├── setupOutputFileSystem.js
│    ├── setupRebuild.js
│    └── setupWriteToDisk.js
├── package.json
...

其中 lib 目錄下為源代碼,一眼望去有近 10 多個文件要解讀。但刨除 utils 工具集合目錄,其核心源碼文件其實只有兩個 index.js、middleware.js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核心文件 index.js 、middleware.js 的源碼實現

入口文件 index.js

從上文我們已經得知 wdm(compiler) 返回的是一個 express 中間件,所以入口文件 index.js 則為一個中間件的容器包裝函數。它接收兩個參數,一個為 webpack 的 compiler、另一個為配置對象,經過一系列的處理,最后返回一個中間件函數。下面我將對 index.js 中的核心代碼進行講解:

...
setupHooks(context);
...
// start watching
context.watching = compiler.watch(options.watchOptions, (err) => {
 if (err) {
  context.log.error(err.stack || err);
  if (err.details) {
   context.log.error(err.details);
  }
 }
});
...
setupOutputFileSystem(compiler, context);

index.js 最為核心的是以上 3 個部分的執(zhí)行,分別完成了我們上文提到的兩點特性:

  • 以監(jiān)控的方式啟動 webpack
  • 將 webpack 的編譯內容,輸出至內存中

setupHooks

此函數的作用是在 compiler 的 invalid、run、done、watchRun 這 4 個編譯生命周期上,注冊對應的處理方法

context.compiler.hooks.invalid.tap('WebpackDevMiddleware', invalid);
context.compiler.hooks.run.tap('WebpackDevMiddleware', invalid);
context.compiler.hooks.done.tap('WebpackDevMiddleware', done);
context.compiler.hooks.watchRun.tap(
 'WebpackDevMiddleware',
 (comp, callback) => {
  invalid(callback);
 }
);
  • 在 done 生命周期上注冊 done 方法,該方法主要是 report 編譯的信息以及執(zhí)行 context.callbacks 回調函數
  • 在 invalid、run、watchRun 等生命周期上注冊 invalid 方法,該方法主要是 report 編譯的狀態(tài)信息

compiler.watch

此部分的作用是,調用 compiler 的 watch 方法,之后 webpack 便會監(jiān)聽文件變更,一旦檢測到文件變更,就會重新執(zhí)行編譯。

setupOutputFileSystem

其作用是使用 memory-fs 對象替換掉 compiler 的文件系統(tǒng)對象,讓 webpack 編譯后的文件輸出到內存中。

fileSystem = new MemoryFileSystem();
// eslint-disable-next-line no-param-reassign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fileSystem;

通過以上 3 個部分的執(zhí)行,我們以 watch mode 的方式啟動了 webpack,一旦監(jiān)測的文件變更,便會重新進行編譯打包,同時我們又將文件的存儲方法改為了內存存儲,提高了文件的存儲讀取效率。最后,我們只需要返回 express 的中間件就可以了,而中間件則是調用 middleware(context) 函數得到的。下面,我們來看看 middleware 是如何實現的。

middleware.js

此文件返回的是一個 express 中間件函數的包裝函數,其核心處理邏輯主要針對 request 請求,根據各種條件判斷,最終返回對應的文件內容:

function goNext() {
 if (!context.options.serverSideRender) {
  return next();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ready(
   context,
   () => {
    // eslint-disable-next-line no-param-reassign
    res.locals.webpackStats = context.webpackStats;
    // eslint-disable-next-line no-param-reassign
    res.locals.fs = context.fs;
    resolve(next());
   },
   req
  );
 });
}

首先,middleware 中定義了一個 goNext() 方法,該方法判斷是否是服務端渲染。如果是,則調用 ready() 方法(此方法即為 ready.js 文件,作用為根據 context.state 狀態(tài)判斷直接執(zhí)行回調還是將回調存儲 callbacks 隊列中)。如果不是,則直接調用 next() 方法,流轉至下一個 express 中間件。

const acceptedMethods = context.options.methods || ['GET', 'HEAD'];
if (acceptedMethods.indexOf(req.method) === -1) {
 return goNext();
}

接著,判斷 HTTP 協(xié)議的請求的類型,若請求不包含于配置中(默認 GET、HEAD 請求),則直接調用 goNext() 方法處理請求:

let filename = getFilenameFromUrl(
 context.options.publicPath,
 context.compiler,
 req.url
);
if (filename === false) {
 return goNext();
}

然后,根據請求的 req.url 地址,在 compiler 的內存文件系統(tǒng)中查找對應的文件,若查找不到,則直接調用 goNext() 方法處理請求: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 eslint-disable-next-line consistent-return
 function processRequest() {
  ...
 }
 ...
 ready(context, processRequest, req);
});

最后,中間件返回一個 Promise 實例,而在實例中,先是定義一個 processRequest 方法,此方法的作用是根據上文中找到的 filename 路徑獲取到對應的文件內容,并構造 response 對象返回,隨后調用 ready(context, processRequest, req) 函數,去執(zhí)行 processRequest 方法。這里我們著重看下 ready 方法的內容:

if (context.state) {
 return fn(context.webpackStats);
}
context.log.info(`wait until bundle finished: ${req.url || fn.name}`);
context.callbacks.push(fn);

非常簡單的方法,判斷 context.state 的狀態(tài),將直接執(zhí)行回調函數 fn,或在 context.callbacks 中添加回調函數 fn。這也解釋了上文提到的另一個特性 “在編譯期間,停止提供舊版的 bundle 并且將請求延遲到最新的編譯結果完成之后”。若 webpack 還處于編譯狀態(tài),context.state 會被設置為 false,所以當用戶發(fā)起請求時,并不會直接返回對應的文件內容,而是會將回調函數 processRequest 添加至 context.callbacks 中,而上文中我們說到在 compile.hooks.done 上注冊了回調函數 done,等編譯完成之后,將會執(zhí)行這個函數,并循環(huán)調用 context.callbacks。

總結

源碼的閱讀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但是它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上文的源碼解讀主要分析的是 webpack-dev-middleware 它是如何實現它所擁有的特性、如何處理用戶的請求等主要功能點,未包括其他分支邏輯處理、容錯。還需讀者在這篇文章基礎之上,再去閱讀詳細的源碼,望這篇文章能對你的閱讀過程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到此這篇關于webpack-dev-middleware 源碼解讀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webpack-dev-middleware 源碼解讀內容請搜索億速云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億速云!

向AI問一下細節(jié)

免責聲明:本站發(fā)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chuàng)、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