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溫馨提示×

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密碼登錄×
登錄注冊×
其他方式登錄
點擊 登錄注冊 即表示同意《億速云用戶服務條款》

LINQ入門(上篇)

發(fā)布時間:2020-07-01 10:25:28 來源:網絡 閱讀:207 作者:森大科技 欄目:編程語言

來自森大科技官方博客
http://www.cnsendblog.com/index.php/?p=163
GPS平臺、網站建設、軟件開發(fā)、系統(tǒng)運維,找森大網絡科技!
http://cnsendnet.taobao.com

到現(xiàn)在為止你還未觸碰LINQ,那進來吧 —— LINQ入門(上篇)
前 言
  最近和我們老大一起做技術面試(我是旁聽的),發(fā)現(xiàn)前來面試的沒幾個掌握甚至是丁點了解LINQ。這讓我很納悶,LINQ伴隨2008一起發(fā)布至今難道大家真的沒時間去了解一下或者學習一下這個應用基礎嗎。甚至問及有些人LINQ是什么,答題者想都不想 LINQ TO SQL, 崩潰!沒錯,LINQ是可以TO SQL,但是除了SQL,LINQ就無所作為了?非也。因此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LINQ。本文適合以下讀者, 如果你是不符合者請賞臉捧個場,3Q
?   從未觸碰過LINQ的
?   對LINQ有過了解但是從未實戰(zhàn)過的
?   打算學習LINQ的
簡 介
  LINQ 是什么?引用官方術語“語言集成查詢 (LINQ) 是 Visual Studio 2008 和 .NET Framework 3.5 版中引入的一項創(chuàng)新功能,它在對象領域和數(shù)據領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那么LINQ給我們帶來了什么,請看以下例子:
  問:有序列A=int[]{1,2,3,4,5,6,7,8,0}; B=int[]{2,4,7,8,9}。請求出包含A和B共同值的序列C。
  如果按照原來的思路,那么編碼也許如下:

List<int> c = new List<int>();

foreach(int a in A){
    foreach(int b in b) {
       if (a==b) {
           c.add(a);
       }
    }
}

是不是覺得上面這段雖然沒什么問題,但是很丑陋。如果我們引用LINQ來編寫呢:

IEnumerable<int> C = from a in A
                     from b in B
                     where a==b
                     select a;

是不是覺得很爽,一句話簡單的把上面丑陋的代碼給KO掉了。也許你看不懂上面的語法,沒關系請繼續(xù)往下閱讀。
語 法
  1. LINQ所處在的主要命名空間:System.Linq
  2. LINQ的處理的核心對象就是IEnumerable可枚舉對象也包括了泛型枚舉,換句話說當你要處理的對象為IEnumerable類型對象時即可使用LINQ操作它。且在沒有經過其他處理的情況下將返回一個新的IEnumerable序列,注意LINQ有一個特性“延遲加載”這個將在后續(xù)說明。

  1. 關鍵字(摘自MSDN):  
        from : 指定數(shù)據源和范圍變量(類似于迭代變量)。
        where: 根據一個或多個由邏輯“與”和邏輯“或”運算符(&& 或 ||)分隔的布爾表達式篩選源元素。
        select: 指定當執(zhí)行查詢時返回的序列中的元素將具有的類型和形式。
        group: 按照指定的鍵值對查詢結果進行分組。
        into: 提供一個標識符,它可以充當對 join、group 或 select 子句的結果的引用。
        orderby: 基于元素類型的默認比較器按升序或降序對查詢結果進行排序。
        join: 基于兩個指定匹配條件之間的相等比較來聯(lián)接兩個數(shù)據源。
        let: 引入一個用于存儲查詢表達式中的子表達式結果的范圍變量。
        in: join 子句中的上下文關鍵字。
        on: join 子句中的上下文關鍵字。
        equals: join 子句中的上下文關鍵字。
        by: group 子句中的上下文關鍵字。
        ascending:orderby 子句中的上下文關鍵字。
        descending:orderby 子句中的上下文關鍵字。
      4. 語法說明,每個LINQ語句都以from作為開頭,以select作為結束,這點和T-SQL語法不通的切記先入為主的思考。其他關鍵字如where則類似T-SQL作為篩選判斷條件。
    樣例:IEnumerable<T> nums = from n in nums where .... orderby... select....
    擴 展
      從 .net 3.0 開始 MS 就給我們引進了其他一些新的特性,由于篇幅關系在這里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幾個LINQ常用到的特性:
      1. 關鍵字 var :
        指示編譯器根據初始化語句右側的表達式推斷變量的類型。 推斷類型可以是內置類型、匿名類型、用戶定義類型或 .NET Framework 類庫中定義的類型。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上述的LINQ表達式中 例如可簡寫為: var nums = from n in nums where .... orderby... select....
      2. 匿名類型:  
        匿名類型提供了一種方便的方法,可用來將一組只讀屬性封裝到單個對象中,而無需首先顯式定義一個類型。 類型名由編譯器生成,并且不能在源代碼級使用。 每個屬性的類型由編譯器推斷。例如:var obj = new {A="a", B="b"}; 而LINQ則可以為 var nums = from obj in objs select new {obj.A, obj.B}
    案 例
      普通查詢
    var query = from num in num
    select num.ProperyA
      篩選查詢
    var query = from obj in objs
    where obj.ProperyA > Condition
    select obj
      分組查詢
    var query = from obj in objs
    group obj by obj.PropertyA into g
    orderby g.Key
    select g;
    注意,在此示例里,關鍵字 into 不是必須的,使用 into 時,必須繼續(xù)編寫該查詢,并最終用一個 select 語句或另一個 group 子句結束該查詢。
      內聯(lián)查詢
    var query= from obj1 in objs1
    join obj2 in objs2 on obj1.ID equals obj2.ID
    select new { A= obj1.Property, B = obj2.Property };
       左外聯(lián)查詢
    var query = from obj1 in objs1
    join obj2 in objs2 on obj1.ID equals obj2.Obj1ID into g
    from subpet in g.DefaultIfEmpty()
    select new { P1 = obj1.P1, P2 = (subpet == null ? null : subpet.P2 ) };
      注意,此處涉及到.net 3.5 新特性靜態(tài)擴展方法(后續(xù)介紹不影響理解)DefaultIfEmpty():如果序列為空,則返回一個具有默認值的單一實例集合
    總 結
      本文到此,對LINQ的入門進行了簡單介紹。你可以進行簡單的實戰(zhàn)應用了。后續(xù)將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什么是靜態(tài)擴展方法,它與LINQ有什么關系。LINQ的涉及應用如:linq to sql, lint to entites, linq to xml, linq to dataset 等等。敬請期待。
      最后感謝閱讀,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指正。
    資 源
      linqpad:一個學習LINQ的好工具http://www.linqpad.net/
      linq開發(fā)資源:http://www.codeproject.com/KB/linq/

    來自森大科技官方博客
    http://www.cnsendblog.com/index.php/?p=163
    GPS平臺、網站建設、軟件開發(fā)、系統(tǒng)運維,找森大網絡科技!
    http://cnsendnet.taobao.com

向AI問一下細節(jié)

免責聲明:本站發(fā)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chuàng)、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I